Deep Mourning for the Famous Medical Historian Professor Ma Boying

英国中医师学会 FTCMP(UK)

马伯英教授(1943.12.15-2023.6.24)

著名医史学家、英国中医师学会主席、创会会长马伯英教授于2023年6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马伯英教授1943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院,之后在东海舰队任军医,文革期间转业至地方,下乡医疗期间,为了更方便有效地为民众解除疾苦而自学中医,从此开始了与中医的不解之缘。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修医学史专业。学习期间,即以《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西医发展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等文章引起学界关注,毕业后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担任教职,创办了医学史教研室,并任教研室主任,职至正教授。1985年他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协助李约瑟博士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的编著工作,并获颁剑桥大学“新学院(New Hall)”高级院员。1993年二赴剑桥,成为剑桥大学休斯学院(Hughes Hall)及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访问院士(Visiting Fellow)。1995年赴英悬壶,1999年创办英国杏林中医研究院并任院长,2002年创立英国中医师学会FTCMP(UK)并担任会长,2019年任学会主席。

作为医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医学史和中西医学交流史研究,卓有成就,发表学术文章300余篇,以《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等著作享誉学术界,影响深远。他最早以人类学方法研究医学史,从医学文化史和中外医学交流史的角度,系统揭示出中医对人类医学的伟大贡献和影响及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本质,还原了中外医学交流的真实历史。他还率先提出了中医学是优质的全生态医学等学术观点,提出中医人应该具有的历史自信、理论自信、临床自信、方法自信、能力自信和前途自信,为在现代文化环境下坚持中医道路、在尊重中医学术与临床规律前提下谋求中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功莫大焉。

由于其突出的学术地位和贡献,先后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英国Kingston University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比尼医学院中医教学中心聘为客座教授,并任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是全欧洲中医专家联合会的联合创会主席之一和轮值主席,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成员,英国皇家医学会(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终身院士(Life Fellow)。

马伯英教授居英近三十年,他竭力维护中医声誉,为中医辩护发声,堪称中医学术和权利的卫道士。他坚持中医道路自信,积极推进海外中医学术发展,为英国及欧洲中医药及中医师的合理利益诉求、为中医在英独立完整的立法地位,奔走呼喊,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深得英国和欧洲中医界同仁的尊敬。

马伯英教授的去世,是医学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是英国中医界乃至全球中医界的重大损失!我们为他的逝世深感痛心,长志哀悼!我们学会全体同仁将继承其生前之志,团结协力,坚持中医学术正途,为中医学在海外的发展,为争取和维护中医药和中医师在英国的地位和利益不断奋斗。

斯人虽已逝,其名托山阿。我们敬拟一联,冀以粗涵马伯英教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并志悼念。

参中西哲思,岂认医学分伯仲

缀古今能事,曾扛史笔论英豪

马伯英教授千古!